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百年变局和社会变革发展规律悦来网,精准透视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敏锐把握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质性跃升,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标识性概念,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深化了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动力机制的根本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创新发展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中国经济实践中出现的生产力新质态进行的提炼和概括,创新性揭示了新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征和规律,深化和升华了对生产力范畴的理论认知,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一是首次对生产力进行明确的质态规定和划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提出了“新生产力”“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等表达,但并未明确对生产力进行质态划分。新质生产力基于对新时代先进生产力质态及其发展状况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总结,第一次对生产力进行了明确的质态划分和理论规定。它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将传统生产力理论以“量”评判生产力发展水平拓展到更加注重“质”的变化,科学辨识生产力“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突破了对生产力的既有认知和传统理解,形成了对先进生产力发展特征和规律的“新知识”和“新见解”。
这一重大判断表明,生产力质态决定经济形态和发展质量。只有通过推动生产力不断向更先进的质态跃升,才能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在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二是强调生产力要素的新质化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新质生产力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三要素论,并进一步延伸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化了对先进生产力形成逻辑的认识。
比如,创造性地指出科技创新是影响劳动生产力的最关键因素,强调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对生产力质态跃升的关键作用,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技生产力观。
又如,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将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强调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建设,准确把握了新时代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变迁,指明了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方式和路径,形成了从科技到生产力的理论闭环。
再如,更加重视知识、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对形成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悦来网,把全要素生产率引入生产力理论,强调通过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和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推动生产力的质态跃升,赋予了生产力构成要素新内涵。
三是深化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认识。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
其中,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核心就是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形成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一论断揭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带来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变革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逻辑,为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是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化了对新时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策略的认识。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总的要求,但不同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条件、能力会有差别,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既指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也指不同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资源禀赋和能力不尽相同。新质生产力理论立足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强调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不要搞一种模式”,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路径。
可以说,因地制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破方向,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各展所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理论概括和战略部署。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再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逻辑统一、逐步递进,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归根结底是通过生产力的变革解决好供给不适应需求的问题,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
这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始终洋溢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生机活力,深刻反映了中国经济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趋势,充分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演进逻辑,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中,“因地制宜”不仅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论,更是其成功落地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质生产力的生命力在于深深植根于特定区域的独特土壤,与当地的资源禀赋、历史积淀、现实条件和未来潜力紧密结合。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就是强调要高度重视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诸多要素的适配性,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找准各自创新的“突破口”和“主赛道”,激活各自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能,从而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生产力布局,推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在发展实践中,可针对不同区域类型及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与核心差异,精准施策、分类指导,明确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实现路径,让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
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为代表的创新策源地与科技中心型区域,创新资源高度集聚、高端人才荟萃、科研实力雄厚、市场机制完善、国际联系紧密,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排头兵”。要注重着眼于引领和带动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产出颠覆性成果,孵化未来产业,强化知识技术溢出与辐射带动功能。
三大经济圈的腹地及非核心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型区域,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规模庞大的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及广阔市场腹地,是承接技术扩散、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载体。要立足为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和韧性,着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产业化能力与产业链韧性,筑牢制造强国根基。
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部分资源富集区等传统工业基地与资源型区域,具备特定工业基础、丰富能源矿产资源或独特农林牧渔及生态资源。要以转型和提升为战略核心,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多元化接续替代产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塑区域经济活力。
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等农产品主产区与重要生态功能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和重要战略功能,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要切实抓好保障与转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生态友好型产业,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部分西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欠发达与特殊类型地区,核心任务是做好巩固与赋能,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增强内生动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并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与数字技术等缩小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差距。
(盛垒悦来网,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熊猫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